一、专业定位
按照学校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目标,结合6555444猪八戒心水码发展的优势和特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定位为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专业,服务于全省、全国的食品工业。
1.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前身,是公共事务管理(食品安全与健康管理)专业,该专业是根据华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食品冷链物流的需要而组建的特色专业。2009年开始招收高职学生,累计招收学生400多人。2014年学校申报本科成功后,2015年向教育部申报新增专业,2016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新增本科专业。2016年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
食品冷链安全是本专业发展的突出特色,结合冷链与食品安全共建共享和交叉学科的特点,发挥食品冷链和食品质量安全两个学科优势,到目前为止,在科研、教学、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本专业设立以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和自身特色。
2.深化校企合作,形成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
本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致力于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在几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本专业总结了“十个共同、三个同步、两个融合”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积累了确立此目标定位的良好基础。在推进校企合作和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成效。
3.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重要供应基地
据统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和广东省内食品相关行业,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本专业将继续以特色优势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珠三角、广东省乃至全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重要供应基地。
4.示范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本专业已经建设了完善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这些实验实训基地在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至目前为止,已经有多家兄弟院校前来参观交流,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二、培养目标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系统地掌握数学、化学和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科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食品冷链、食品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强,懂得操作先进食品分析仪器,有一定管理知识和能力,能够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安全监督、质量管理、品质控制、分析检测、生产管理、技术开发、产品销售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造就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基础教育领域和其他多个领域的优秀创新人才。
三、培养规格
1.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3~8年。授予学位类型:工学学士。
2.学分与绩点
该专业要求学生修满173学分,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的全学程平均学分绩点在2.0及以上,可申请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毕业要求
A:知识要求
A1.掌握数学、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A2.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A3.掌握营养与卫生、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A4.掌握食品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A5.掌握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A6.熟悉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以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知识。
B:能力要求
B1.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B2.具有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
B3.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的创新思维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B4.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B5.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C:素质要求
C1.德智体全面发展;
C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C3.具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就业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宽。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三大平台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含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分为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科技活动。
核心课程: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军事技能、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周Ⅰ、社会实践周Ⅱ、劳动教育Ⅰ、劳动教育Ⅱ、基础化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添加剂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食品虚拟仿真综合实验、食品智能制造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
五、师资队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2人,中级工程师1人,博士7人。所有教师都具有食品科学或相关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及师资人数配备合理。
六、教学条件
1.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齐全,具备充足的多媒体教室、高端配置机房、智慧教室等现代的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教学设备。
2.校内实验室
建成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校内实验室,实验室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目前已经有7个实验室,满足应用型本科教学科研需要。主要承担《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等20多门课程,约150个实验、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年可承担实验201600多人时数,具体如下:
(1)食品理化分析实验室:可承担《食品分析》《食品掺伪鉴别检验》《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安全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及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主要仪器设备:凯氏定氮仪、石墨消解仪、脂肪测定仪、电子分析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马弗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紫外照度仪、旋涡混匀器、高速组织捣碎机、超声波洗涤仪、便携式肉类水分仪、荧光检测仪。
(2)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可承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及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主要仪器设备: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霉菌培养箱、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显微镜、鼓风干燥箱、台式高速离心机、微型离心机等。
(3)食品工艺实验室:可承担《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焙烤食品工艺学》《食品感官分析》《功能性食品学》《食品机械与设备》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及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主要仪器设备:微电脑全自动烘烤箱、微电脑全自动醒发箱、专业搅拌机、薄膜封口机、胶体磨、均质机、立式高压蒸汽灭菌锅、榨汁机、微波炉、打蛋机、食物调理机等。
(4)食品仪器分析实验室:可承担《食品仪器分析》、《食品分析》、《食品掺伪鉴别检验》、《食品添加剂》、《现代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及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主要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等。
3.实习基地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一流人才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平台搭建、资源支持、专业指导和机制保障,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学生党建相结合、与教学计划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生涯规划和就业选择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持续推进本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近年来,在学校不断加大对教学实习的支持力度,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院系加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截至2022年,本专业建设校外实践基地4家,校内专业实验室7间,并申报了新工科虚拟仿真实验室之食品虚拟仿真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寒、暑假社会实践日常化管理,鼓励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民生,提升社会责任感,本专业全部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结合本专业特点,开设食品安全调研与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校内食品安全与营养相关社会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科普,提高了学生作为食品人的社会责任感。
七、教学特色
1.课程建设
课程作为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是学校办学最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也是衡量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坚持课程在教学资源中的核心地位,以“优化结构、提质增量、突出特色”为原则,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统领,重点加强必修课程改革,大力推动专业核心课等课程建设,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通过重点课程、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课程建设上已经获得一定成效。
(1)《易腐食品安全技术》、《食品安全学》课程被确定为院级重点课程。
(3)院级课程建设项目立项5项。易腐食品冷链技术、创新思维等课程被纳入校内实训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4)近几年来,获得校级立项的课程教学改革项目7项。
2.教材建设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结合自身情况,依托冷链与食品安全的交叉专业特色,组织编写一系列应用型本科教材。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共主持编写出版《易腐食品安全控制》等教材5部。
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设立开始,6555444猪八戒心水码与行业企业联合组织编写了《易腐食品安全控制》、《冷链物流管理》等特色教材公开出版,填补了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冷链方向的教学教材的空白,《食品化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教材已获得立项。该专业大部分教师参与了教材编写工作,提高了学术水平,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
3.创新创业指导成效
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新元素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近两年来,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
八、就业方向
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